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头条新闻: · 城中区举办2024年版权知识竞赛    2024-05-17     · 政协第九届西宁市城中区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隆重举行    2024-05-15     · 全区机构改革工作推进会议召开    2024-05-12     · 城中区组织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    2024-05-11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政府信息公开>>部门信息公开>>城中区卫生健康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计划>>正文

城中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2023-05-11 10:32  点击:[] 来源:

“十四五”时期是城中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进“健康中区”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城中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青海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西宁2030”发展规划》《西宁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城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动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奋力开创“健康中区”建设新局面。结合城中区医疗卫生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城中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卫生健康领域重点工作任务,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松散型医联体建设,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新模式。重点人群签约率90.63%,履约率92.8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率达100%。成功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区和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完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评审工作。搭建东西部合作平台,推广岐黄针等中医适宜技术,实现医疗服务水平提质升级。紧抓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设立区级集中隔离点,加强核酸采样队伍建设,建设区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区卫生健康局荣获“青海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区卫生计生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荣获“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三名医务人员荣获“青海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了全区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十四五”时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健康服务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制定《西宁市健康服务共同体城中区权责清单》,与三甲医院开通远程会诊系统,开展远程医疗,上级医院专家下沉基层,门诊接诊量持续增加。“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积极开展。委托青海省心血管病专科医院、青海红十字医院、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完成慢病科、老年康复科医务人员的培训。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调整提高乡村医生补助标准。“3+1+N”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和家庭签约“承包”服务新模式全面推广。共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78个,“3+1+N”团队17个。2017年重点人群签约率为79.8%,到2020年重点人群签约率为90%,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为70.68%、70.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效显著。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持续创新。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持续扩大“安宁疗护”“居家式养老服务中心”品牌效应,积极制定了《城中区卫生健康局与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医疗服务工作方案》,与辖区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签订协议,实现医疗、养老一体化。药品耗材供应保障机制不断健全。配备和优先使用基本药物,严格落实“两票制”,推进药品分类采购,基药配备品种数量占比90%,使用金额占比82.62%。

二、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中区人民医院建设项目和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建设项目稳步推进,下野村红十字博爱卫生站投入使用,完成5所村卫生室改扩建,完成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工程及设备购置工作。卫生人才队伍持续优化。建立完善全科医生培养激励机制,加强全科医生培养;邀请广州中医药大学岐黄针创始人陈正虎教授讲师团,开展岐黄针现场理论教学和现场临床教学培训;组织卫生健康工作考察学习组赴浙江台州市考察学习,与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南京市玄武区签订框架战略性合作协议。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扎实开展“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专项整治月活动。深入开展“医疗质量提升年”活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扎实推进

公共卫生管理常态长效开展。积极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成立城中区创建领导小组,制定《城中区创建全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健康教育工作扎实有效。积极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心理咨询,发放宣传折页;爱国卫生工作稳步推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召开城中区爱国卫生运动工作会议,制定《城中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行动方案》,以“五治”大力开展市容卫生整治活动和病媒生物防制,全力推进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卫生单位创建工作;控烟宣传力度持续加大,控烟检查各类场所4586家,处理群众投诉公共场所控烟3起,罚款1.66万元,下发整改通知书37份。健康服务工作扎实有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充足,持续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工作。2016年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率为98%,到202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率为100.2%;探索建立失独老人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模式,成立计生特殊家庭党员志愿者队伍,开展党员结对爱心帮扶活动;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为辖区妇女儿童提供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等10余项公共卫生服务,全区孕产妇总数1418人,活产1439人,系统管理率93.65%,高危孕产妇管理率100%,住院分娩率100%,本年度孕产妇死亡0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56‰,婴儿死亡率4.17‰,出生缺陷儿12例。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93.34%、健康管理率87.57%,0-3岁儿童系统管理率91.29%。传染病防控取得新进展。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扎实开展。制定《城中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城中区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预案》等,全力做好应急物资保障,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核酸实验室建设已进入复审,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检测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中区卫生健康局被评为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进一步规范了艾滋病和结核病防治工作,艾滋病流调告知率100%,肺结核病患免费诊疗政策落实率为100%。广泛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宣传活动,发放健康手册。

四、特色亮点工作成效显著

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辖区2家乡镇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实现中医馆建设全覆盖。率先引进“岐黄针”适宜技术,连续2年开设城中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依托青海省藏医院专家资源,开展药罐、熏蒸疗法、电针等中医适宜技术和石疗、格宁、能秀、铜罐、藏药药膏贴敷、藏医艾灸、道斗疗法、藏药足浴、尿诊等9项藏医外治适宜技术。挂牌成立2个名医工作室。成功创建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将慢病示范区创建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健康促进示范区”等重点工作有效融合,精准实施“八个一”管理模式,协调推进示范区创建,实现健康融入万策。2020年被授予“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称号。与区检察院建立联合机制。联合区检察院制定《关于建立公共卫生领域公益诉讼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和加强协作的实施办法》,有力提升执法水平和办案效率。2020年3份案卷被评为省级优秀案例。城中区卫健局执法大队被评为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人民群众就医需求的不断提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日益凸显。城中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薄弱,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标准,业务用房面积应不低于2600平方米,但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同程度存在业务用房不足、内设科室不规范等问题。二是医疗设备有待进一步更新。医疗机构大型设施设备配备不足,乡镇医疗机构设施设备不能满足辖区居民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现有部分医疗设备年限较长,临床检查常用的CR、B超、心电图等医疗设备陈旧老化,影响“医联体”远程会诊的实施及“医联体”成员单位内检查结果互认,无法有效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从而限制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相关工作的有力开展。

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儿科、妇科、中医科、康复科等具有专科特色的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服务水平有待拓展和提高,以满足居民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二是卫生计生人员结构失衡,专业技术人才和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短缺,部分医疗机构现有的人员多为非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力有限,卫生院全科医生紧缺,诊疗水平有限,无法满足辖区居民的需求,居民获得感不强。签约服务的宣传力度不够,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理解不到位。

三、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不明显,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较突出。由于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周期长、引进难度大,辖区卫生技术人才缺乏,现有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基层无正高级职称职数,中高级专业职称人员偏少、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基层医疗机构受业务提升空间及个人发展意愿等因素影响,人员流失较为严重,人才引不进、引进留不住的问题十分突出。

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技术力量薄弱,全区33个行政村卫生室运行效果欠佳,服务能力与群众就医需求不相适应,在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较为复杂的病例就需转诊。同时,居民流动性大,健康体检和随访工作开展困难,影响农村卫生工作的全面开展。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民生保障存在短板,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国内大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对于西宁市城中区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第一节 发展机遇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国家、省、市制定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青海2030”行动计划》《“健康西宁2030”发展规划》。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将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为城中区在“十四五”时期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二、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加快发展,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主要指标大幅改善。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逐渐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加重视慢性病、老年病、肥胖症以及亚健康等健康问题。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这为城中区在“十四五”时期建设“健康中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营造了良好氛围。

三、信息化建设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开启新时代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5G技术、“互联网+医疗”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中指出“推动“5G+医疗健康”创新发展”。“5G+医疗健康”能够真正打破时间和空间壁垒,在远程应急救援、微创和超声等专项技术培训、远程手术指导、健康扶贫等业务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这为城中区在“十四五”时期提高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医院诊疗效率、优化医院服务水平等工作都有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 面临挑战

一、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跨境流动频繁,病原体快速扩散到全球的条件不断发展,新发传染病平均每年出现1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突发急性传染病往往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危害大,是重大的生物安全问题。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慢病引起的死亡比例不断增加,慢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吸烟、不合理膳食、体力活动不足、肥胖等危险因素水平持续上升。职业病将长期存在,危害严重。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对未知和新发食品污染物的检测技术以及对新技术、新产品安全性的评价技术缺乏。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

二、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

城中区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占全人群比重快速上升。2020年全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29875人,较2016年增长1510人,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9.17%。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对于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和费用的刚性需求日益增加,给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供给等方面带来严峻挑战。

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问题依然突出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服务体系碎片化严重,难以满足慢性病防治康一体化服务和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的需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体系长期割裂,医防融合机制不健全,机构间缺乏联通共享;公共卫生体系发展方向不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适应慢性病防控的需要。卫生健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基层服务能力仍是突出的薄弱环节,技术水平亟待提高,积极性亟待调动。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实施“健康中国”“健康青海”“健康西宁”战略部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提升卫生服务能力为主线,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积极落实“五医”联动改革,强化人才、科技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补齐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短板,全面提高城中区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推进“健康中区”建设,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中央活力区和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人民至上,健康优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群众健康新需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基础目标和城市治理重要内容,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实现健康和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关口前移,共建共享。强化预防为主,在资源配置和投入方面加大向公共卫生倾斜力度,创新防治结合和医防协同机制。加快实施“健康中区”行动,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防治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就医格局。强化个人健康主体责任和全面社会健康管理,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共建共享机制,加快形成大健康、大卫生治理格局。

创新驱动,优质均衡。把提升发展质量和品质能级作为核心任务,增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强化理念、政策、体系、技术与模式的系统创新,实现发展动力主要转向人才、科技、信息数据等创新要素驱动。把促进均衡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加大资源布局优化调整力度,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实现优质资源区域均衡化。

系统治理,强化整合。站在未来看现在,从经济社会全局谋划卫生健康发展,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强化政府责任与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深化“三医”协同联动、系统集成,强化健康事业与产业双轮驱动、双向互促。立足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过程,统筹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资源配置和服务衔接,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系统连续服务新模式。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显现,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发展格局更加广泛,“健康中区”“健康乡村”和“健康细胞”创建有序推进,人民群众自主健康的防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全面开展。卫生健康资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覆盖城乡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民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健康预期寿命与预期寿命同比例改善。

城市更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引进高学历、高技术、高职称人才,基本建成平急结合、科学高效、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生活更健康: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维护和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得到有效维护。

服务更优质:卫生健康服务品质显著提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高品质、智慧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区、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完善、运转更加高效。

产业更具活力:健康产业成为重要的国民经济产业。建立起具有中区特色、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医养健康产业格局,打造健康服务业集群,建设青海一流的康复服务集聚区和康养产业重要基地。

1“十四五”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5年

指标属性

健康 素质

1

人均期望寿命

76

预期性

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5.5

预期性

3

孕产妇死亡率

1/10万

16

预期性

4

婴儿死亡率

≤5.08

预期性

5

居民健康素养

%

23

预期性

卫生资源

6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

7.1

预期性

7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

4.6

预期性

8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5.5

预期性

9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

3.7

预期性

10

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

1

预期性

重点人群健康

11

肺结核发病率

1/10万

85

预期性

12

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

96

约束性

13

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率

%

75

预期性

14

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

%

75

预期性

15

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

≥85.5

预期性

16

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托位

3.5

预期性

到2035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和高品质、智慧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作密切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建成全省一流、独具中区特色的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示范区。人民身心健康素质达到新高度,健康预期寿命相应提高。

第四章 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城中区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全民健康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第一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织牢中区医疗卫生防护网

一、持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进一步加强疾病管理,畅通转诊渠道。细化慢性疾病单病种分级管理要求,明确全区各级医疗机构职责,建立分工协作机制,为患者提供连续的诊疗服务。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明确转诊标准和转诊流程。逐步增加医联体内上级医院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号源的数量,经预约转诊的患者优先安排就诊,对需要住院治疗的预约转诊病人设立绿色通道,逐步建立基层首诊、转诊的就医模式。全面落实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医保主动购买服务的作用,促进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规范诊疗行为,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坚持医保差别支付政策,充分发挥医保杠杆作用,引导参保人员有序就医。

二、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城中区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重点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全员参与、覆盖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加强重点科室、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技术的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合理检查、用药和治疗。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大力开展适宜技术推广普及,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科研奖励、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推广等制度。健全后勤管理制度,探索医院“后勤一站式”服务模式,推进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办院理念,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建立健全医院治理体系,明确政府对公立医院的举办职能,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管办分开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统筹履行政府办医职责。

三、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

深化药品改革,降低虚高药价,做好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各基层医疗机构在全面配备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并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使用金额占总费用比例不低于80%。建立优先使用激励机制,带量采购药品目录中的药品,将基本药物使用情况纳入考核范围,与基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的拨付等政策挂钩。开展治理高值医用耗材和过度医疗检查的专项行动,支持医疗器械国产化,促进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建立区级监测预警机制和短缺药品清单动态管理制度。

四、推进综合监管制度建设

深化卫生健康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服务。明确政府对医院的监管职能,实行事中、事后监管,明确落实政府行业监管责任。重点加强对各级各类医院医疗质量安全、医疗费用以及大处方、欺诈骗保、药品回扣等行为的监管,建立“黑名单”制度,形成全行业、多元化的长效监管机制。加强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加强医院信息公开,重点公开质量安全、价格、医疗费用、财务状况、绩效考核等信息,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医疗服务、医疗安全和行风建设得到进一步规范、保障和加强。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健康监督监管机制,加强职业卫生监管。推进医疗队伍和能力建设,充实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力量,加强业务培训,推进综合监管队伍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量,考虑充分利用监督协管员,以中心、卫生院为基础,划分网格,加强协同监管力度,或者以南地区成立城南监督小分队,每年列出计划,对企业进行检查。

第二节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中区”建设

一、科学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布局

统筹规划全区医疗机构设置,加快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建设,为居民提供预防、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保健等城乡全覆盖、功能互补、连续协同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加强医疗服务体系薄弱环节建设,适当提高交通不便、服务半径大的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标准。整合辖区内检查检验资源,促进大型设备资源共建共享,重点支持社区、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和更新,打造“10分钟急救圈”,提高卫生健康管理效率。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

探索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纳入民生工程项目,以房屋建筑面积、功能用房面积、平面布局和“五通”为主要内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房屋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设备和公共卫生服务设备配备,补齐、更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空缺、陈旧的医疗设备,推进设备配置标准化。通过落实全科医生特岗计划、鼓励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中级职称以上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等措施,补齐基层人员数量,调整人才队伍结构,推进人员配备标准化。规范科室设置,满足群众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需求;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活动,强化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推进服务功能标准化。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提升运行管理规范化水平,推进运行管理标准化。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升级,加快推进城中区人民医院和城中区妇幼保健综合业务用房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三、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加强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区级医疗中心建设和特色专科医院建设,重点提升儿童、重症医学、康复等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妇幼保健院等服务能力。大力提升基层门诊、急诊急救、检查检验等医疗服务能力,实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计划,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和质量。深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全区临床实践和护理技能大比武,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大力推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诊环境。

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围绕建设人性化、功能化、智能化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公立医院为目标,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搭建与行动。进一步落实政府办医职责,科学界定政府与公立医院的权责界限,优化财政投入机制,落实医院经营自主权。将新体系、新趋势、新效能、新文化、新动力作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与着眼点,开展全部或局部引领性探索,完善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

、鼓励社会资本办医

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持续优化社会办医各项准入政策。加强卫生计生、工商、民政、国土等部门的信息互通,持续规范医疗市场秩序,打造公平营商环境,激发社会办医活力。加大和落实社会办医财政补偿资金,积极探索“民办公助”途径,推动社会办医做大做强。按照事前沟通、事中跟进和事后回访的工作思路,鼓励社会力量在新建小区、园区、大型住宅等区域创办发展相对薄弱且需求潜力大的规模化、差异化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建立横向和纵向的医疗联合体,提升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能力,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满足居民不同的健康需求。积极引导保险企业参与投资医疗机构,探索保险企业与医疗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服务与保障结合机制。

六、扩大对外合作交流

坚定不移走卫生健康事业开放发展道路,坚持内外联动的思维,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兰西城市群、“大西宁”等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医疗卫生开放合作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强化医疗卫生要素交流。建立完善定期培训学习机制,积极组织中区卫生健康工作者赴浙江、南京等省外医疗水平较为发达的城市进行学习交流,鼓励中区医疗卫生机构学习现代医院管理、医院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先进经验。加大与大型医疗中心(集团)的战略性合作力度,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强化人才培养和专家引进力度,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专栏1 城中区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工程

1.南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项目:购置城馨天悦1楼863平米铺面,装修、配置医疗设备,进一步拓展中心业务范围,提升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水平。2.南川东路一社区卫生服务站搬迁改造项目:根据城中区卫生健康局与青海机电国有控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及补充协议内容,提供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置换房屋,无偿置换办公用房783平方米,超出面积由己方以成本价进行回购。为熙龙湾辖区居民开展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3.南川东路社区医院手术室、供应室等辅助科室提升改造项目:根据社区医院及优质服务推荐标准要求,为进一步提升中心院感防控及医疗水平,更好满足辖区患者的医疗需求。4.沈家寨中心卫生院综合门诊部改造项目:购置万科400平米商铺打造卫生院综合门诊部。5.人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质升级项目:该项目计划在服务区域内设置业务用房,升级改造城中区人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新规划科室,设立功能检查室、全科、中医诊室等,同时配套相关附属设施及设备。6.城中区人民医院医技楼改造项目:对城中区人民医院医技楼消防相关设施、集中供氧系统、城中区方舱实验室进行建设。7.莫家沟村卫生室建设项目:为推动“红十字天使计划”实施,帮助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而建设的红十字博爱卫生站。8.城中区人民医院建设项目。对城中区沈家寨中心卫生院(原红星天铂售楼部)及南川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改造,并配套相关医疗设备。并对城中区沈家寨中心卫生院(原红星天铂售楼部)进行二次深化设计,完善科室设置、结构布局及办公设施采购。

第三节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维护中区人民健康

一、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全区疾控工作要以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疾病预防控制服务需求为导向,大力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强化常规免疫,加快慢性病综合防控与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全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十四五”时期,城中区要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以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以科研创新为支撑,不断完善与城区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提高城中区疾控中心工作效能,确保中心基础设施完善,办公相对独立。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信息通畅渠道。加强本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础设施和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城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公共卫生科学研究能力、信息利用与循证决策能力,加快建成与城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要求相适应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大公共设施的投资,提高公共卫生领域的供给质量。

二、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

健全卫生应急机构设置,健全完善全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管理机构,落实专(兼)职管理人员,形成职责清晰,运转高效的卫生应急组织体系。加快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提升传染病检测能力。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健全应急状态下的群众动员机制和社会参与协同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治理水平。强化街道、乡镇公共卫生职责,成立社会公共卫生委员会,落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

三、健全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平战结合,补齐短板,健全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设立标准化发热门诊,推进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加快提高方舱实验室初筛能力,提升快速初筛鉴别及诊断能力。依托城中核酸检测联盟基地,完善城中区突发急性传染病快速检测平台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网络功能,购置必要的防护和应急检测设备,具备规范采集、保存和运输突发急性传染病检测样本等工作能力。继续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按照“平战结合、属地管理”原则,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卫生应急队伍,完善卫生应急队伍日常动态管理和应急调用机制。

四、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加大城中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疾控和卫生监督等机构资金投入力度和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力度,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组建城中区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储备中心,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布局,做到关键时刻供得上、用得上。建立卫生应急物资采购储备、物资调拨调度、轮换更新管理制度体系,优化储备物资结构,提升储备效能。推动卫生应急、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健康和法制知识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促进人群行为改变,提高公众应对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人群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五、加强各类疾病防控工作

进一步做好流感、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严防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和麻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暴发流行。加强和规范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积极防范和应对输入性疫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维持在低发态势。全面落实鼠疫等地方病综合防控工作,做到鼠疫日报告,无迟报、漏报。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和国家《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对高危人群采取结合干预措施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高危人群预防知识水平,提升本区艾滋病综合防治的能力和水平。认真贯彻新的《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规范抗结核药品管理和结核病诊疗行为,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结核病患者发现、报告、转诊、管理等环节工作质量的督导检查,肺结核病患免费诊疗政策落实率为100%。加强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提高接种率,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逐步降低麻疹发病率,切实做到安全接种和有效接种。继续完善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病报告网络监测系统,加强危险因素干预,深入开展慢性病筛查。加强尘肺病、职业中毒等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和食源性疾病病例主动监测及居民饮用水水质监测。

六、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细化、优化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规范城中区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实施实时查询制度。加大对重点人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保障力度,加强对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结核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做好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等工作。

第四节 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完善布局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打造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网络,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标准化的中医馆并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健全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机制,加强医共体牵头单位对家庭医生团队中医药服务的技术支撑,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允许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藏)医坐堂医诊,鼓励社会资本开办传统中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努力实现全区医疗机构能够提供中(藏)医药服务。

二、发挥中(藏)医药养生保健特色

实施中(藏)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优势,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藏)医健康保障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创建规范的中(藏)医养生保健机构,推动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拓展中(藏)医院服务领域,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加强中(藏)西医结合,积极推广岐黄针、“三伏”贴、中医药透波贴伏等适宜技术,发展中(藏)医特色康复服务,拓展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规模,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

三、推进中(藏)医药服务继承创新

加强典籍研究利用,挖掘和传承中(藏)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支持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以产业链、服务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加强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四、弘扬传承中(藏)医药文化

加强中(藏)医药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中(藏)医药文化进校园,将中医药知识和中医经典故事纳入中小学课外活动。开展中(藏)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促进中(藏)医药进农村、社区、机关、校园、企业,提升居民中(藏)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积极打造中(藏)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传承创新独具特色的中(藏)医药文化,探索中(藏)医药养生旅游示范点建设。推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形成以课题为纽带、以活动为载体、以交流展示为平台的合作共赢机制和协同推进中(藏)医药全面发展机制,开创中(藏)医药文化工作新局面。

第五节 优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增进百姓健康福祉

一、保障妇幼健康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西宁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以新时期妇幼健康服务导向为主,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提升健康服务能力,有效降低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倡导优生优育,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逐步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持续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强儿童早期发展管理,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开展儿童营养改善等项目。提高妇女常见病及宫颈癌、乳腺癌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加快推进城中区妇幼保健专科医院建设项目,努力为全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一流的医疗保健服务。到2025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6/10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5.5‰。

二、加强老年健康服务

加强老年医学健康服务,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门诊,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并同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密切结合,加强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加强老年痴呆症等有效干预。鼓励为居家养老的高龄、慢病、失能(部分失能)、失智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推动居家老人长期照护服务发展。为老年人提供规范的健康养老医疗护理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将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将上门巡诊、社区护理、失能失智老年人医疗护理康复等健康养老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三、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西宁市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城中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全面助推“三孩政策”实施。加强家庭科学育儿指导和育儿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保健服务工作,为婴幼儿家庭开展新生儿访视、膳食营养指导、生长发育监测、预防接种、安全防护指导等服务。多部门联合新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结对共建“托育联合体”。强化照护服务机构监督管理,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卫生保健和食品安全工作。

四、切实维护残疾人健康服务权益

加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人医疗救助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力度,实施精准康复,对0-6岁残疾儿童免费实施康复服务,为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开展助视、助行、助听等康复救助计划。广泛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内容,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评估、护理、咨询、指导和转介等服务,将残疾人医疗康复服务延伸至社区和残疾人家庭。进一步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康复服务,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加强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中区残疾人康复及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做好全区残疾预防、社区康复、评估工作。制定实施残疾人预防行动计划,增强全社会的残疾预防意识,有效预防残疾的发生。加强对致残疾病及致残因素的防控,强化防盲治盲和防聋治聋工作的开展。

五、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推动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服务能力。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充实乡村医生队伍,加强村医待遇保障,进一步激发基层医疗运行活力。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提高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倡导优生优育。健全网络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建立医共体。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水平,逐步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35种大病救治率达到100%。

专栏2城中区优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程

1.城中区残疾人康复及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项目:对城中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系统基础架构建设并在部分医疗机构开展智慧化建设试点。待试点运行顺利后对管理层面与各医疗机构进行深化推进。2.城中区妇幼保健院业务能力提升项目:主体楼内及手术室清洁区的建设,室外配套工程建,锅炉设置,医疗设备购置等。3.城中区妇幼保健院综合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建设面积3926.32平方米,建设内容为综合门诊,诊室,综合住院部、规范化计划免疫室、儿保室、手术室及基地教学培训场所。

第六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医疗卫生人才基石

一、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加大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力度,支持和推动若干家医疗卫生机构,引进一批儿科、中医科、康复科等具有专科特色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学历提升教育,进一步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建立一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健全卫生人才激励机制,推进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重点向关键和紧缺岗位、业务骨干、高层次人才和乡村卫生人才倾斜。探索开展“优秀骨干医师”选拔工作,提升医疗机构岗位吸引力。以品德、业绩、能力为重点,完善符合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创新基层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办法。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优化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设置结构比例。

二、稳定优化乡村医生队伍

夯实健康服务网底,抓好人员能力建设,推动村级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制定乡村医生培养计划,完善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定期免费培训制度,有计划地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进一步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提升养老保障待遇,努力提高岗位吸引力,解决队伍不稳定等问题。鼓励乡村医生培养结束后返回所在村卫生室,新进乡村医生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或以上资格,进一步优化乡村医生队伍。建立完善老乡村医生退出机制,统筹解决乡村医生养老问题。鼓励退休医护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参与基层卫生服务。

三、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

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职能定位,理顺公共卫生体制机制,科学核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加大公共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加大对公共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培养2-3名专职的职业卫生专干和2-3名监督协管员,在规定时间内帮助企业做好职业卫生及传染病防控工作。深化公共卫生机构从业人员激励机制改革,探索建立和完善符合公共卫生行业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对在处置公共卫生事件中表现突出人员的激励力度,增强公共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加强交流合作,拓宽公共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的视野。

四、强化卫生人才服务保障机制

健全卫生系统党组(委)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回应卫生人才呼声,解决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医疗保障工作,改善拴心留人的服务环境,加强卫生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坚持每年举办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增强广大卫生人才的政治认同感、组织归属感。强化高层次卫生人才发展支撑,结合国家关于卫生人才工作的“大”政策,积极搭建比较宽广的事业舞台,推动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形式合作,提升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实施一批高质量提升能力工程,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人才发展的支撑作用。

五、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主体责任,实行“一岗双责”,坚决纠正卫生行业不正之风,不断规范医疗服务从业行为,大力推行院务公开制度,继续完善住院费用清单制度、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医疗服务费用查询等制度,严格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控制药品费用。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弘扬白求恩精神,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正确认识卫生事业发展的目的,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理念。严格执行国家卫健委“九不准”,加大查处力度。

第七节 加快信息化建设,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

一、推进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促进大数据在卫生领域的应用,建立健全“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公众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等多方面组成的“智慧医疗”体系,打造融合、开放、集约、共享的数字卫健综合应用,推动管理与服务在能力、效率、质量、水平四个维度的功能提升。加快推进基层医疗信息化系统和推进农村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远程医疗网络。利用大数据,搭建“诊间结算”信息平台,进一步推动落实群众“最多跑一次”改革事项。建设区级影像中心,辐射至各基层医疗机构,提升疑难病例诊断能力,解决患者“看病难”问题。加快完善和应用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强化信息和网络安全防护。

二、加强便民化信息服务建设

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宣传栏设置,进一步提供机构简介、就医指南、医护信息查询等服务。推动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以便捷支付、自助挂号、自助交费、自助查询、自助打印等为突破口,通过合理投放一体机和自助服务终端等,解决群众缴费、查询、打印排队等候时间过长问题,优化患者就医体验。持续推进信息系统和平台互联互通,依托电子健康档案,探索推进计划免疫、妇保、儿保、精神卫生等系统与基层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通过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全面提升群众对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的获得感。

三、推广远程医疗

借助“互联网+”,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医院”创建,打造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推动各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共享互认和业务协同。持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机构5G网络全覆盖,为远程医疗提供更优网络能力。支持开展远程医疗应用示范,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进一步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加大远程医疗作用的宣传力度,拓展线上医疗服务空间,提高患者对远程医疗服务的了解,打通了远程医疗延伸至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专栏3城中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

1.城中区基层医疗机构智慧医疗建设项目:对城中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系统基础架构建设并在部分医疗机构开展智慧化建设试点。待试点运行顺利后对管理层面与各医疗机构进行深化推进。

第八节 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一、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

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推广“医养结合”模式,进一步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医疗养老服务需求。持续推广“安宁疗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医养结合项目,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老年康复病床,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工作,推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

二、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

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多样化服务,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报道,营造支持签约服务、关注家庭医生的良好社会氛围。丰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制定适宜的签约服务内容,合理设定签约基础服务包和个性化服务包,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强化签约服务对群众的吸引力,探索适应当地群众需求、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服务项目,让家庭医生“能看病、看好病”,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认同感。探索建立家庭医生机制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上门医疗服务政策,推动医疗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

三、大力发展医疗保健服务

依托城中区中医馆,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基层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持续推进健康服务共同体建设,以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为主体,将疾控中心、妇计中心、健康教育所、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业务工作统一纳入管理。做好辖区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单位的对口帮扶工作。加强养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普及,推广科学有效的养生、保健服务,鼓励有资质的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依托市口腔医院开展口腔卫生保健服务。

第九节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中区人民健康素养

一、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爱国卫生运动

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14版)》,积极组织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环境面貌全面改善,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广泛普及,优化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刻认识爱国是核心、卫生是根本、运动是方式的爱国卫生运动内涵,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健康细胞建设广泛开展,爱祖国、讲卫生、树文明、重健康的浓厚文化氛围普遍形成,爱国卫生运动传统深入全民,从部门到地方、从社会到个人、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爱国卫生运动。

二、建立健康促进区长效机制

巩固国家级健康促进区建设成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开展健康管理制度建设、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立、健康文化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创建、健康服务提供、健康素养提升等工作,推动健康促进学校、机关、医院和健康促进社区建设科学规范开展,实施健康影响评价评估专项行动、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科普专项行动、控烟专项行动、心理健康促进等行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健身设施建设,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形成“体医结合”。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延长健康寿命。

三、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时刻保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推动机构实现3个转变:要从服务患者向服务广大人民健康转变,要从关注疾病向关注人民健康转变,要从注重疾病治疗向注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持续巩固全国健康促进区创建成果,继续开展“健康细胞”创建工作,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依托各类健康场所和天使健康巡讲团,围绕健康主题日开展健康教育“七进”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饮食生活方式,实施居民营养监测,逐步形成人人讲营养、人人重营养的健康饮食文化。

四、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开展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正确的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科学知识,探索利用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健康知识宣传。大力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并向群众讲解了常见病的预防以及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方面的健康知识。积极组建健康教育巡讲机构,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咨询活动。开展学校健康教育。通过儿童到老人、学校到家庭的健康知识传播,促进留守儿童和老年人健康生活。强化控烟限酒宣传。依托《西宁市控制吸烟条例》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无烟场所建设,严格公共场所禁烟监督执法。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持续在“中区卫生与健康”微信平台、《西海都市报》、夏都零距离等新闻媒体上发布健康信息,树立中区健康卫士良好形象。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行业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落实领导责任、管理责任、保障责任、监督责任。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加大医疗卫生行业反腐败力度,筑牢监管底线。充分发挥政府承担公共卫生计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把发展卫生计生事业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层层落实责任,及时协调解决卫生工作中的问题。

第二节 加大经费投入

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的比重,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配套资金足额到位。按照严格规划增量、科学调整存量的原则,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

建立健全医疗卫生项目库,制定工作计划,以工程化、项目化推动城中区卫生改革和发展。充分发挥重大工程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关键支撑作用,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并做好项目前期、要素保障、综合协调等工作,强化调度管理,保证重点项目按期建成发挥实效。

第四节 强化督查考核

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督查考核机制,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建立目标责任考评机制,健全制定考核评估工作办法,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积极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提出评估报告和对策措施,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五节 加强宣传引导

广泛深入开展“健康中区”行动等主题宣传和教育培训,充分调动个人和家庭积极性,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和健康生活方式普及与城乡基层治理有机结合,引导群众主动落实个人健康主体责任,提高对健康责任的正确认识,主动践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局面。


西宁市城中区卫生健康局“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汇总表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与规模

总投资

建设年限

目前项目进展情况

1

健康中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工程

南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购置城馨天悦1楼863平米铺面,装修、配置医疗设备,进一步拓展中心业务范围,提升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3500

2022-2023

开展项目谋划等前期工作

2

南川东路一社区卫生服务站搬迁改造:根据城中区卫生健康局与青海机电国有控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及补充协议内容,提供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置换房屋,无偿置换办公用房783平方米,超出面积由己方以成本价进行回购。为熙龙湾辖区居民开展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200

2022-2023

开展项目谋划等前期工作

3

南川东路社区医院手术室、供应室等辅助科室提升改造项目:根据社区医院及优质服务推荐标准要求,为进一步提升中心院感防控及医疗水平,更好满足辖区患者的医疗需求。

400

2022-2023

开展项目谋划等前期工作

4

沈家寨中心卫生院综合门诊部改造:购置万科400平米商铺打造卫生院综合门诊部。

1200

2022-2023

开展项目谋划等前期工作

5

人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质升级:该项目计划在服务区域内设置业务用房,升级改造城中区人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新规划科室,设立功能检查室、全科、中医诊室等,同时配套相关附属设施及设备。

2000

2022-2024

开展项目谋划等前期工作

6

城中区人民医院医技楼改造,对城中区人民医院医技楼消防相关设施、集中供氧系统、城中区方舱实验室进行建设。

321

2021-2022

方舱实验室已完成建设,并完成预验收。

7

莫家沟村卫生室建设项目:为推动“红十字天使计划”实施,帮助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而建设的红十字博爱卫生站

56

2021-2022


8

城中区基层医疗机构智慧医疗建设项目

对城中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系统基础架构建设并在部分医疗机构开展智慧化建设试点。待试点运行顺利后对管理层面与各医疗机构进行深化推进。

1000

2021-2025

现已在总寨镇中心卫生院,选取1家中心卫生院及10家村卫生室进行开展信息平台的试点工作。开展信息平台试点工作,目前正在运行,已与工商银行对接开展项目建设合作。

9

城中区残疾人康复及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将原城中区第一幼儿园房屋改造升级为城中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用于开展全区残疾预防、社区康复、评估工作。

680

2022

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目前开展加固施工、总体设计及二次深化设计的评审工作。

10

城中区妇幼保健院业务能力提升项目

主体楼内及手术室清洁区的建设,室外配套工程建,锅炉设置,医疗设备购置等。

4100

2021-2023

目前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优化编制工作。

11

城中区人民医院建设项目

对城中区沈家寨中心卫生院(原红星天铂售楼部)及南川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改造,并配套相关医疗设备。并对城中区沈家寨中心卫生院(原红星天铂售楼部)进行二次深化设计,完善科室设置、结构布局及办公设施采购。

7000

2021-2023

沈家寨中心卫生院已完成内部加固施工工作,年内完成地暖管网铺设,开展结构墙砌筑,冬季不停工,南川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内完成消防水池及水泵房的主体施工,已支出3156万元。

12

城中区妇幼保健院综合业务用房建设项目

建设面积3926.32平方米,建设内容为综合门诊,诊室,综合住院部、规范化计划免疫室、儿保室、手术室及基地教学培训场所。

1500

2020-2021

目前项目主体已封顶,开展内部结构施工,已支出1156万元。

关闭

主办单位: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政府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340 (青ICP备19000483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6301030005
网站联系电话:6271091  劳动保障维权电话:6163883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城中区法律援助中心电话:8236019  城中区统计违法举报邮箱:czqtjwf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