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城中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立足“五个中心城市”定位,紧扣扛牢“五个首位责任”,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狠抓落实、担当实干,在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以更好环境赋能高质量发展。
——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一是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城中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专业综合窗口36个、“跨省通办”综合窗口1个、“一件事一次办”综合窗口1个,累计办理“跨省通办”事项1919(件)、“一件事一次办”套餐634(件)。实行窗口领导“坐班制”6人(次),解答问题2个,帮助企业、群众解难题、疏堵点,不断优化政务服务。二是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严格落实行政许可清单管理,规范行政许可事项118项、行政备案事项108项。依托青海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组织区属各街镇及所辖村(社区)认领、编制和发布便民服务事项1989项,办事指南维护2083项,规范录入办件信息8832条。三是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通过设立辅助帮办区、配备咨询服务人员、设置“老年人服务岗”、推行延时服务、上门办、就近办、免费办等举措,为办事群众提供全流程暖心优质服务。今年以来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免费邮寄递送41件、免费打印复印2550人(次)、免费刻制印章518套、免费照相300余人(次),持续降低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
——着力打造开放便利的投资环境。一是招商引资提质增效。2024年我区招商引资目标任务14亿元,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任务25亿元。落实项目签约18亿元,为年计划的72%。招商引资推介储备项目18个,计划投资额约360亿元。盘活重点闲置楼宇40960平米,完成年度目标的68.27%。二是建立联点包保制度。制定《城中区抢抓机遇促发展活动实施方案》《城中区助企暖企春风行动工作方案》等“1+9”措施方案,建立“党委政府主导+行业推进+工作小组+联络员”服务机制,推行“一人一企”服务。确定帮扶企业934家,进厂入企签到382人次,受理问题98条,办结问题98条,办结率100%。三是落实入孵企业减免政策。采取减免租金等方式降低企业创业成本费用,累计减免房屋租金19.78万元。
——着力打造宽松平等的市场环境。一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企业新设立时间缩短为0.5个工作日,个体业务实现即时办结。推行企业开办全流程网办,今年以来市场主体全程电子化办理1975户。全面实施企业、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登记改革,着力破解创业“退出难”问题。二是规范涉企收费管理。组织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治理,检查水电气暖企业和转供主体150家(次)、物业389家(次),对违规收费的转供电主体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8份,未发现不执行政府定价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指导市场主体树立品牌意识,注册商标1213枚(其中驰名商标3枚,著名商标7枚,知名商标15枚)。申请各类专利356件(其中发明专利21件、实用新型专利321件、外观设计专利14件),核定有效发明156件,每万人有效发明4.73件。优化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核查非正常专利3批(次)共计64项,有效打击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四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开展2024年“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系列招聘会15场,为14家重点企业解决用工2105人,开展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22期1559人。落实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降费政策,累计发放失业金2124人次395.52万元。打造西宁市首个“零工驿站”,为灵活就业者和用工单位提供就业信息推介等公共服务。自“零工驿站”成立以来,线上注册企业153家,注册求职者1501人,匹配灵活用工订单1.485万单,日均工资245元。
——着力打造规范审慎的监管环境。一是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通过市场主体联动监管平台,调整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录入检查对象及执法人员名录库。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相结合,根据风险等级研判抽查比例和频次。截至目前,在册企业11970户,其中风险类别A型企业3228户,风险类别B型企业7688户,风险类别C型企业624户,风险类别D型企业430户。二是加强信用体系监管。依托“信用青海”网,严格落实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公开制度。在青海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录入公共信用信息共11万余条,开展宣传活动35次。三是积极探索社会监督路径。通过搭建城中区营商环境监测点、发放营商环境监督联系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选聘营商环境义务监督员等方式,拓宽政府与市场主体沟通渠道,为全社会关注和支持营商环境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着力打造依法行政的法治环境。一是积极开展法治宣讲及法治体检。依托线上“领航法治宣讲间”新阵地,宣讲法律知识,用“微视频”演绎“大普法”,营造城中区良好法治环境。截至目前共发布普法视频161条,播放量达10万余(次)。积极上门为3家企业进行法治体检,提供法律服务4次、法律意见和建议2条,出具书面《法治体检报告》1份。二是打造社会治理多元联合体。设立北大街等四个片区“矛盾纠纷调解联络站”,形成公安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2024年以来接受公安转办案件67件,调处成功64件。建成区、镇(街道)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派驻值班律师、专职调解员,信访、法院工作人员,实施“一对一”分类调处和“多对一”联合接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