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城中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建设“务实、高效、廉洁”政府为目标,大力推进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转变,积极构建规范、透明的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着力优化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一是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优化群众办事程序,提升企业、群众办事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截至目前,已梳理入驻区政务服务大厅“最多跑一次”事项53项。二是全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组织区属各单位梳理政务服务事项,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完成区属15个部门169项政务服务事项“四办”清单配置,其中“网上办”事项64项、“马上办”事项54项、“一次办”事项51项,高频事项100项。三是优化不动产办理模式。农村宅基地不动产登记推行“一个窗口受理,一套材料申报,一次办结”并联办理模式,有效解决群众重复提交材料的问题。截至目前,一般登记业务办理时限缩短至5个工作日。四是推进环评制度改革。简化环评手续、缩短环评审批时限,将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截至目前,共审批报告表类建设项目4个,审批时限全部压缩至15个工作日内。
——着力优化宽松有序的经营环境。一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严格落实取消的前置许可项目及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许可项目规定,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运行模式。截至目前,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由5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企业迁入(迁出)、补照、换照、司法冻结、股权出质和个体营业执照名称核准、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即时办结。二是提升纳税便利度。积极采用“网上办”“预约办”“延期办”等措施,为纳税人提供安全、高效、便捷地服务。截至目前,“非接触式”申报104894笔,占比82.2%;“非接触式”发票申领89748笔,占比94.3%。三是进一步畅通政商交流沟通渠道。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在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时优先给予支持。组织辖内企业填报融资需求,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和中国银行城中支行、青海银行协调对接,及时拨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专项经费。四是推进市场主体培育。设立200万元资金作为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本区小微企业发展,重点扶持生产加工和流通服务型小微企业,截至目前,我区小微企业已达到13000户。五是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务和体现一般性管理职能的收费,财政供养事业单位的收费全面纳入预算管理。
——着力优化具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一是落实“双创”政策。积极落实各项政策,做好创业就业服务,截至目前,拨付短期技能培训补贴12个班次464人,共43.9万元。拨付企业岗前培训补贴9个班1509人,共90.54万元。组织开展企业岗前培训及在职培训14个班次875人。开展技能培训及创业培训4个班次200人,创业培训4个班次100人。举办线上招聘会3场,参与企业130家,提供岗位1507个,点击量达到15.79万人(次),注册求职人数2197人。二是提升创业孵化基地硬软件水平。城中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39家,企业从业人员156人,带动就业人数898人。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直播课程活动8场,服务企业数140余家,服务人数400余人。
——着力优化公平开放的监管环境。一是扎实推进“红黑名单”归集和发布。全区各部门及时开展信用信息归集工作,各行政执法单位将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息规范、完整、清晰、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查询查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并逐步消除黑名单。二是稳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平台建设。积极与辽宁立科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对接,推进平台升级改造工作,组织全区33个职能录入数据。截至目前,在平台共录入行政许可信息2099条,行政处罚信息495条,共计录入6484条信息。三是严格规范市场监管。加强信用信息年报公示,截至目前,企业应报7374户,已报7116户,年报率为96.5%;个体应报19603户,已报9106户,年报率46.45%;农合应报67户,已报65户,年报率为97.01%。四是联合惩戒失信企业。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658条企业经营异常名录记录,有62户企业因列异满3年仍未履行相关义务被列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形成了“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