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积极主动融入产业“四地”建设,认真对标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各项工作要求,围绕城区风貌重塑、古迹活化利用、品牌活动打造等方面大胆创新、持续发力,为推动城中区文化资源赋能旅游发展、实现文旅产业共融共促奠定了良好基础。
活化利用文化资源。重塑城区历史风貌。完成香水泉遗址、明城墙、宏觉寺等多处文物遗迹的恢复重建和保护修缮工作,在传承城市文脉上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明城墙主题游园”,将香水泉遗址建成全省首家展示河湟文化和培养阅读兴趣的香水书院,开创中区活化利用历史古迹的先例。主推“香水书院+”模式。充分发挥香水书院阵地优势,通过设置城市书房、生态书屋、文旅直播间等六大功能区,利用书画、陶印、新春庙会、City Walk城市漫步等丰富形式,围绕辖区文物古迹、景区景点、历史老街、非遗项目等内容进行艺术性展示和活态化展现,开展相关特色活动20场,有效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积极打造宣传矩阵。以“寻迹卫城·文脉城中”为定位,分篇设计“城市之中”系列宣传彩页并在旅游景点、酒店等处进行集中发放推介。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利用“中区文旅”“香水书院”等线上宣传平台,开设《文脉城中》系列文化丛书专栏,摄制并推出“节气里的文脉城中”“我为中区代言”、中区景点“打卡”等主题短视频60余期,与各类线下活动同频共振形成合力,全面展示城中区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和精神面貌。
探索丰富旅游内容。培育旅游消费区域。积极打造文旅产业消费集聚区,水井巷街区、香格里拉商业中心先后获评市级文化旅游消费示范街区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逐步打开城市消费新端口。积极鼓励绿色生态康养产业发展,按照旅游景区评定标准推选“博汇温泉水乐园”成功申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为形成高端品牌特色化的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奠定基础。整合工业旅游线路。与辖区各家工业旅游景区共同探索“工业+文旅”的发展新路径,推出“可可西里—马佳肴—青藏牧场—圣源地毯”工业旅游线路,以参观游览、现场体验等方式为主,拍摄专题短视频展示企业生产实力和规范化管理等内容,争取游客与消费者的认同和信赖,有效扩大中区工业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不断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以莫家沟村为培育重点,成功推荐其申报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并获奖励资金4万元,同时申请28万元专项资金新建AA级旅游厕所1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效提升。2023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点接待游客1.81万人次,营业收入173.1万元。
深入打造品牌活动。特色活动推陈出新。不断挖掘老城区文化底蕴,成功启动“中区人游中区”活动,以“红色经典游、工业探索游、老街体验游”等特色旅游线路为依托,积极打造“文脉城中一日游”全新品牌,有效满足市民游客对假日短途旅游的需求。品牌影响持续提升。围绕激发文旅消费活力,努力推动中区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成功举办5届河湟手艺人美食节、3届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注重以赛为媒,借助“文峰碑山地自行车赛”品牌影响力助推“体育+旅游+N”融合发展,承办西宁市“美丽乡村·幸福西宁”千人骑行活动,吸引近千名自行车爱好者领略城中区乡村秀美景色,成为生态旅游培育的有益尝试。
做好文旅市场治理。强化责任落实。组织相关企业召开“城中区2024年文化旅游市场安全生产工作会”,与辖区34家文化企业、130家旅游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和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全面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狠抓监督检查。对辖区内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歌舞娱乐、A级景区、星级酒店等文旅场所围绕消防设施、用火用电用气、食品安全等进行全面排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提出整改意见,督促立行立改、限期整改,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共出动检查人员380人次,检查文旅场所240家次,发现的52条各类隐患已督促相关企业机构全部完成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