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汛期临近,根据国家及省市防汛工作安排部署,城中区认真总结防汛经验,立足区情实际,按照“防大汛、抗大灾”的工作原则和“预防为主,防重于抢”的工作方针,提前谋划、紧密部署,抓实五项举措,全力打好防汛战役。
全面排查防汛隐患。根据西宁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认真开展2018年汛前检查工作的通知》,城中区防汛办组织区农林牧水局、区国土资源局、各镇办及村(社区)工作人员,对辖区险情、险点进行摸排,尤其是对山洪灾害危险区、地质灾害防御区、内涝易发区、各类涉水工程及人口密集区等区域进行全方位排查,全面掌握辖区防汛重点及难点,做到有备无患。重点对南川东路南山危岩体、花园南街、南川西路144号危旧房等6处险情险点,以及莫家沟、上野村等12座淤地坝涝池进行实地查看,及时掌握汛前险点险段情况。
开展地质灾害专项排查。根据《青海省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方案(2018年度)》(青国土资办[2018]29号)文件要求,我区日常巡查过程中加强了对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工作,并派出4名相关工作人员对全区地质灾害进行汛期专项排查。通过排查,我区目前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其中滑坡8处,分别为南川东路滑坡、居士林滑坡、南酉山村口东侧滑坡、南酉山路南侧滑坡、星家村滑坡、元堡子村滑坡、总南村湟中驾校滑坡、清河村滑坡,不稳定斜坡2处,为水磨工业园区不稳定斜坡、张家庄村不稳定斜坡。南川东路地质灾害隐患点已协调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做出《2018年度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立项申请书》及其他防治项目相关资料,已呈报至西宁市国土资源局地矿处,目前正在组织各有关部门协调治理工作。通过汛期排查,辖区内无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1处拟定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无异常。剩余9处地质灾害隐患无明显变化。
南川东路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今年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经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专家勘察、分析,西宁市南山公园滑坡属不稳定斜坡,位于南川东路东侧,六一桥以南1km处,南川河右岸Ⅱ级阶地后缘,地处侵蚀构造丘陵区,南北宽170m,长145m,厚3m-10m,体积16.9x104m³。坡体后壁有明显拉张裂缝,长8-11米,宽1-5米,可见深度3-5米,与原始水平面向下错动0.5-0.8m。坡体已发生变形,坡体有明显蠕滑现象,植被向坡体前倾倒。坡面局部有冲沟发育,最大沟宽2m,长50m。坡前缘呈陡坎状,高5m左右,修筑有高2.5m的浆砌石挡墙,挡墙无明显变形,主要威胁坡脚在建南川东路加气站的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斜坡受人工开挖影响形成近直立的陡坡,斜坡岩体以泥岩和灰绿色石膏岩互层,表层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加之近年来降水剧增,降水入渗后,增加坡体自重,导致斜坡体变形。目前该斜坡稳定性差,随时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崩塌灾害,对坡脚在建南川东路加气站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扎实开展河道水利工程专项检查。按照市防汛办部署,对辖区南川河流域现状进行全面检查,掌握沿河各类水利工程险工隐患、薄弱环节和水毁工程等情况,重点对南川河流域西宁市凤凰山新建道路工程三标段施工单位防汛应急预案编制情况、防汛组织机构、防汛责任制和各类防汛预案落实情况等进行了专项检查。
加快实施防汛工程。一是疏通雨水管网。集中对辖区内奉青路、新城大道、南京路等道路雨水管网进行清掏,目前已完成对禄家寨、同安路疏通工作,全部疏通作业计划于5月18日前全部完工,确保汛期无积水隐患。二是及时更换雨量监测设施。配合市施工单位对辖区逯家寨、新庄村、莫家沟村等5座雨量监测站设施设备进行了更换,为安全度汛奠定了基础。
认真做好汛前应急救灾备灾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确保安全度汛,采取多种措施全力做好汛期救灾备灾工作。一是修订完善预案,做好应对准备。认真组织学习《城中区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城中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及时修订各级预案(本年度预案已修订完毕政府审批中),进一步增强预案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二是建立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从每年六月份开始,全区各级民政部门执行24小时救灾应急值班制度,主要领导上岗带班,责任落实到人,确保一旦发生险情,救灾人员可随时到位。三是构建了救灾应急通讯。以北斗应急通讯系统为支持,各级信息员专用报灾手机实现网上报灾,提高了灾情预警发布及救灾指挥的时效性。四是完善了城中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依照应急储备,防患未然的原则,筹集资金29万元购置了必须的应急救灾物资和装具,目前帐篷棉被衣裤雨具工具等均已储备,并专库存放,确保灾情发生时救灾物资能够调得出、用得上,同时已给镇办下拨棉帐篷48顶用于应急转移村民安置。五是确定了37个应急避难场所,全部安装指示标牌,为紧急突发灾害群众临时安置提供了保障。六是广泛开展社会动员。组织开展防汛宣传工作,在汛前发放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300余份,防汛抗旱工作手册20余份,山洪灾害防御常识宣传画册300余份。同时,对风险区域周边居民进行防灾、避灾宣传,提前做好人员转移的思想教育工作,确保一旦出现重大的、一时难以控制的险情,人员转移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