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致远践初心,高歌奋进新征程。城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以“红领行动·惠企暖民”党建品牌为抓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主线,打好就业“组合拳”,稳住民生“压舱石”,让广大群众端稳就业“饭碗”,在新时代“人社答卷”上多点开花、屡添硕果,在推动中区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彰显了人社担当。2023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725人,各类失业人员就业484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96%。
搭桥梁优服务,助力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以“党建聚合力,服务惠民生”为工作思路,推动各项就业帮扶落地见效。实施高校毕业生攻坚行动。通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跟踪服务系统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档案托管等全方位不间断服务,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833人,其中就业767人,就业率为92.07%。充分发挥见习基地吸纳青年作用,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升就业能力,全年新设2家见习基地,发放就业见习补贴16人13.25万元。助力农民工群体就业保收。对农民工节后外出务工情况开展摸底,引导农民工节后有序外出务工转移就业7152人(次),转移就业劳务收入1.37亿元。联合总寨镇开展“零工小市场”活动,为辖区农民工面对面匹配灵活用工订单,实现“码”上招聘。活动提供零工岗位15个,岗位需求50人,达成意向17人。细化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措施。以“城中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团”进社区活动为契机,对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公益岗位安置等就业创业服务32次,全年安置公益岗位35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动态“清零”。落实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5096人4527.9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2543人次584.77万元。提升劳务品牌吸纳就业能力。以“培育品牌、搭建平台、促进就业”为目标,培育“蓝师傅社区便民服务”被评为市级劳务品牌,“藏毯艺匠”被评为省级劳务品牌,累计带动就业4000余人,拨付劳务品牌奖补2万元。
稳岗位促发展,助力企业减负扩就业
以“党建+援企惠企”为服务理念,深入实施“就业提质增效行动”,精准施策激发企业活力。强化企业用工保障服务。将就业服务窗口前移至企业,“一企一策”精准为重点企业提供全链条人社服务,及时掌握重点企业用工计划、招工进度、缺工工种等信息,为11家重点企业解决用工1.13万人,全力保障企业用工,提振企业发展信心。高频举办招聘服务活动。创新人才招引模式,借力当下“夜市经济”,结合企业招聘、岗位推送、政策宣传,打造具有中区特色的“人才夜市”品牌,为企业引才、求职者择业搭建全新平台,拓宽招才引智渠道,构建人才服务新格局。开展“人才夜市”“民营企业服务月”等系列招聘会39场,组织1499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6563个,达成意向2970人。企业培训稳定岗位。为精准满足辖区内重点企业服务需求,推动就业服务提质增效,党员先锋深入企业对培训开班申请、操作指南、补贴申领等流程操作进行讲解,鼓励企业自主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帮助企业职工提升技能水平、精准就业。开展企业职工培训97期7273人,拨付企业员工培训补贴5707人342.42万元,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及一次性奖励59人50.32万元。
建驿站优环境,助力零工实现家门口就业
以党建统揽助力零工多渠道就业为立足点,打造西宁市首个“零工驿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成立首个零工行业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辖区零散务工人员和各类企业搭建精准对接平台,提供全链条人社服务,实现更充分就业。以“临时用工找驿站,灵活就业进驿站”为服务模式,配置“双屏六区十岗”功能,配备专职人社服务专员,为辖区内灵活就业者和用工单位提供就业信息推介、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公共服务。全年“零工驿站”网站注册企业120家,注册求职者1234人,匹配灵活用工订单1.2万单,日均工资245元。开展“直播带岗+推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7期,为辖区临时性、阶段性求职者提供信息对接平台,组织51家企业提供岗位132个,招聘需求1291人,直播间观看量8301人次。零工“小驿站” 就业“大民生”案例在“2023年度西宁市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十佳典型案例”评选活动中获得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