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群众解决诉求“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城中区人社局劳动仲裁入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为办事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诉前调解、流动庭审等便民服务,持续发挥“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调解工作室”“劳动纠纷调解室”职能作用,形成“人社服务+司法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2025年入驻后接待咨询18人次,送达法律文书13份,流动仲裁庭审2件,提供法律援助15次,诉前调解10件。
优化流程法治引领探方向
劳动仲裁秉持新时代“枫桥经验”,汇聚“仲裁+司法”办案合力,对调解流程“做优化”将纠纷化解在一线。借力综治中心窗口,化前沿“哨所”为高效探针,迅速查找问题症结,打通矛盾纠纷登记、分流、送达、调解、援助、开庭环节壁垒,实现“一窗式受理、全口径登记、闭环式管理”。把握发力点,推行快立、快调、快办新模式,实现案件办理再提速,案件快调速裁,实现案件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对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案件,快速结案,实行速裁的案件,高效结案。持续推广“要素式”办案,优化工作程序,通过一次性告知书、要素登记表,引导当事人在庭前理清争议焦点,化繁为简,帮助当事人快速解决纠纷。
倾力服务高效调解助“薪”安
“我是一名主播,公司一直拖欠劳动报酬不给,多亏调解员调解,现在已经顺利拿到被拖欠的劳动报酬了。”入驻中心首日,窗口收到5位劳动者求助,经了解,5名劳动者为新媒体主播、直播运营管理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因公司经营不善拖欠工资且未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申请在职期间工资及未签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共计38700元。为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将矛盾化解在诉前,调解员迅速采取行动,积极与公司取得联系,在征得双方同意后组织调解。调解现场,调解员一方面耐心向劳动者释法说理,安抚情绪,另一方面向公司代表释明相关法律法规,告知其拖欠工资和未签订劳动合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用温暖而有力的话语,引导双方当事人逐步开展深入对话,鼓励双方换位思考,最终结合双方陈述情况及证据材料,梳理争议焦点,厘清事实、明确争议金额,成功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劳动者自愿放弃经济补偿金,公司承诺支付劳动者工资共30264元并现场出具了调解书。
联调共促同心合力解“薪”结
“我是新能源产业的车间技术员,因化学成分损害身体,需要休息,却被公司非法辞退,好在调解员帮忙,要回了补偿。”
近日,辖区内某大型新能源光伏企业发生一起5人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因工作车间噪声及化学污染,多次要求发放防护用品未果,身体不适回宿舍休息后被公司以离岗时间过长导致旷工为由辞退,劳动者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违法辞退赔偿金共计107000元。为维护辖区劳动关系稳定,仲裁调解员联合工业园区、劳动监察、司法局人民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通过信息互通精准获取用工单位一手资料,为调解工作提供有力依据,对企业释法说理,督促企业履行主体责任,最终,双方积极沟通协商秉持互谅互让原则,企业承诺支付劳动者补偿30500元并现场出具了调解书。
下一步,人社局将打造“人社牵头、部门协同、行业参与”工作格局,深化“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调解工作室”“劳动纠纷调解室”工作模式。一方面,不定期组织“新业态案件工作座谈会”聚焦劳动关系领域全局性、倾向性重大问题,深入研讨协商,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精准破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难题。另一方面,将开展基层调解员培训工作,以案释法,学习推广“三多四心五技法”力争通过调解实现辨法析理,找寻双方利益的平衡点,通过及时耐心地启发疏导、说服教育、案例引导,调和当事人之间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