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城中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基本民生保障,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优化民政公共服务,坚持将高质量民政事业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打造“2+2”政校合作特色品牌。搭建“学生实习”“政校交流”2平台,打造“社工实践”“社工人才培养”2阵地,与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签订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政、校、社区资源优势,派遣4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前往建新等3个社区当“社区书记助理”,补充社区队伍和学生实践共同推进,推进社会工作协同发展。
搭建“444”普惠养老服务架构。一是通过为357户老人安装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在瑞驰、前营街等社区开展老年人“家门口养老”短期照护服务等方式,延伸养老机构模式,搭建“机构—街道—社区—居家”四级养老服务平台。二是拓展城中区“6312349”智慧养老信息平台服务功能,融合照护床位、居家养老、互助养老等服务信息,建立“信息平台—购买服务—个性化服务—家庭养老”四级养老服务网络。三是在七一路西、农建社区幸福食堂试点开设“幸福小厨”,由中央厨房统一制作半成品面食配送至幸福食堂,由专业加工人员现场为老人加工、发餐,满足老人面食及早餐需求,完善“中央厨房—幸福食堂—助餐点—幸福小厨”四级助餐服务模式。
构建123+N社会救助网。一以贯之抓实社会救助各项制度,严格落实“分类施保”“渐退帮扶”“单人保”“救急难”等各项政策,扩展低保家庭覆盖范围,做到“保人”与“保户”相结合。保障服务对象2790人,发放资金1314万元。两级社会救助购买人员充分发挥作用,将“网格化”理念植入社会救助工作,依托镇(街道)、村(社区)民政专干等队伍,建立健全区级—镇(街道)—村(社区)主动发现网格管理体系,做到社会救助保障“不落一人”。截至目前,主动发现156余户268余人。三步骤即主动发现—家计调查—审核审批,对困难家庭及时进行救助,开展家计调查415余户,审核审批684人。“N”项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实施精准救助,通过实施人员政策常态化培训,建立社会救助工作人员轮换交流制度,对辖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对象家庭进行100%入户调查,开展“交叉式、全覆盖、无死角”督查工作等方式,确保“不错保”“不漏保”。截至目前,培训20余场(次),交流轮换10人,督导20次。
下一步,城中区将继续强化问题导向,积极构建完善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治理、社会服务、人才支撑五大体系,聚焦民政事业短板弱项,落实好“六保”相关任务,强化民政领域重大风险防范,聚力综合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民政服务保障水平。
文章来源:城中区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