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城中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效推动落实三年攻坚行动各项工作任务,着力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形成齐抓共管的大物业管理工作格局。
党建引领全科网格,创建幸福家园。印发《城中区关于推行“网格吹哨 部分响应 有诉即办”全科网格工作方案(试行)》,构建“区委—镇(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四级组织链条,合理调整划分495个全科网格,全面覆盖全区29个社区和680多个小区楼院,2597名党员完成居住地社区报到。截至目前,全区下沉一镇七办非驻格党员干部1503名,开展小区环境卫生治理、物业服务质量、物业企业收费联合检查160余次,累计收集问题157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20余件,提出有效意见建议100余条,协调处理小区建设及物业服务事项,推动物业服务更上一级。
推动“三个覆盖”,增强党建治理效能。按照应建尽建原则,指导10余家物业企业以及1家业主委员会成立党组织,推进党组织向物业企业、业委会全覆盖。全面摸排辖区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组建情况,完成30余家业主委员会换届、增选、改选工作,将业主委员会组建率纳入对街道、乡镇年度绩效目标考核指标。截至目前,本年度组建业主委员会137家,占比20%。围绕“红色物业”示范点创建工作要求,引导辖区物业服务企业申报“红色物业”示范点创建工作,同时严格按照《西宁市“星级红色物业”示范点评分标准》进行现场评定,依据评分结果创建6家(华德小区、祁连山小区、安昕雅苑等)“红色物业”示范点及1家“红色业委会”(青微小区),社区与物业企业交叉任职4家,推动党的工作全覆盖。
明确属地职责,服务提质增效。以实现“物业小区长效化管理”为目标,深入物业住宅小区,调研物业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认真吸纳群众意见建议。区委区政府先后召开会议,研究审议物业服务工作3次。印发《城中区强化物业服务小区长效化管理实施方案》《城中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运行实施方案》,创新建立物业服务企业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评价体系,建立城中区物业行业“红黑榜”,并将综合评定结果纳入企业信用系统。截至目前,已发布物业“红黑榜”三期,公布红榜企业17家,黄榜企业8家,黑榜企业2家;第四季度已完成考核20余家。同时,挂牌成立城中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截至目前,各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待群众投诉458人(次),受理调解案件267件,调解成功264件,已建议诉讼3件。综合事项调委会接待群众投诉275人(次),受理案件163件,调解成功161件,涉及金额142.01万元。物业纠纷调委会接待群众投诉115件,受理案件36件,调解成功35件,正在调解1件,涉及金额22.08万元。
加大监管力度,抓好服务规范。严格按照“强化物业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开展物业服务专项检查200余次,覆盖物业企业136家、楼院268个,建立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下发天气预警工作通知14条,更换安全指示灯160余个,发现物业住宅小区安全隐患112处,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单24份,安全隐患全部完成整改。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清理小区楼梯间、电梯间杂乱张贴、垃圾死角1700余处,更换破损垃圾桶1500余个。召开冬季供热保障专题会议,开展供热服务专项排查,发现供暖问题小区楼院22个,入户抽查测温150余户,督促物业企业编制“一院一策”整改方案,确保群众温暖过冬。纳入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家庭309户,发放租赁补贴金额59.09万元,完成市级目标的103%。协调处理群众来信来电来访4500余件,信访件25条,办结率100%,组织召开物业矛盾纠纷协调会议580余次,辖区居民投诉率明显下降。
主动靠前服务,补齐物业短板。围绕“城市双修”、湟水河生态活力轴建设,采取“拆”“建”“添”“改”“修”“管”手法,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推动改造成果普惠共享,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及资金倾斜支持。截至目前,实施老旧小区改造975栋楼38344户、改造率86%,实施老旧楼院基础设施改造256个楼院、改造率55%,已通过改造并引进物业企业管理小区5个。组织开展红色物业信息系统操作及信息录入培训班、物业行业安全生产及消防安全等各类培训10余次、受众800余人,提高物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充分运用线上媒介和线下资源,加强物业管理条例宣传,发放《青海省物业管理条例》《西宁市物业管理条例》2000余册,制作宣传条幅30条,动员群众积极参与,营造和谐幸福的居民生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