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城中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不断推进取用水监督管理,切实强化地下水保护治理和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一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细化工作措施,统筹安排部署,根据《西宁市各县区及甘河、南川工业园区2022年-2025年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控制指标分解方案》,编制并印发《2023年度西宁市城中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工作要点》,明确工作重点,细化目标任务,确保2023年度我区水资源管理工作有目标,有标准,有举措,有实效。二是锚定《西宁市城中区“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加强组织协调,统筹推进取用水监督管理、水资源保护监管、节水型社会建设、项目节水评价、节约用水宣传等多项重点工作。三是强化齐抓共管,凝聚工作合力。联合辖区各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地下水保护利用、节水器具入户抽查、取用水统计调查等联合专项检查,累计出动256人(次),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监管力度。
强化水资源管理水平。一是对辖区内南川公园、南山公园、青海裕泰畜产品有限公司等8家自备水源用水户进行现场督导检查,要求用水户严格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规定,缴纳水资源费,做到按规按量取水。同时,按照“统筹协调、综合平衡、留有余地”的原则,结合市水务局下达的用水控制总量指标,根据辖区内用水户2023年用水状况、下一年度用水需求、节水规划等,完成2024年度用水计划的申报工作。二是全面摸排辖区内地下水情况,对错接、漏接、混接管网及时改造,完成谢家寨及七一路7处点位泉污分流整治工作。按照水利部要求,进一步加强地下水取用管理,填报完成《地下水取水工程登记造册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三是按季度、分批次对辖区17个村农村饮水水质色度、浑浊度等12项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辖区内农村饮水水质良好,达到饮用标准。同时,积极落实行业管理责任,对农村供水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并做好记录,确保供水管网运行正常。
夯实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一是在城中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顺利通过水利部复核基础上,投资150万元实施城中区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及青海警官职业学院创建节水型高校项目,2023年创建完成节水机关5家、节水高校1家,巩固提升节水单位12家,进一步扩大辖区节水型载体创建覆盖面。城中区人民政府被评为“国家级水效领跑者”,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节水型高校典型示范案例”。二是严格落实区域用水总量、用水定额等“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和“以水四定”约束要求,严格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对辖区内自备水源用水户及379家非居民用水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和超计划(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计划用水覆盖率100%。同时,对各行业用水户用水定额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督促用水户规范建立用水台账。三是将全民节水作为系统工程来抓,与文明创建、志愿服务等有机融合,推动政府和群众“两只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契机,开展“节水六进”,累计开展各类宣传24次,发放宣传物资6450份、张贴海报120张、悬挂横幅200条,拍摄节约用水宣传片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