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城中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格外关注、格外关心”的要求,认真履行“管理、代表、服务”职能,稳步提升残疾人康复、就业、精神文化、基层自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全区残疾人各项工作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全面保障。
加快推进康复服务,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一是全面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为有康复需求的儿童提供康复服务159例,康复服务率100%。二是扎实有效开展社区康复服务。为残疾人及其家属建立健康档案,提供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心理辅导等服务,为119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连续综合、方便专业的康复服务。三是针对性开展辅具筛查适配。为辖区内有辅具需求的365名残疾人适配辅具,协调上级业务部门发放电动轮椅20台,满足部分残疾人的出行需求。四是分级认证管理康复机构。对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实施分级认证和管理,经康复机构自评申报,确定西宁市城中区仓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肢体、智力、孤独症康复训练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二级定点机构。五是加大早期干预力度。打造残疾儿童早期干预试点,为9名0-4岁听力、肢体等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家长培训、亲子同训、家庭环境评估与康复指导等早期干预服务。六是严格落实“两项补贴”审核制度。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52.26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97.74万元。七是发挥兜底保障作用。政府购买配套托养资金81万元,托养残疾人265人。为22名残疾人大学生及残疾人子女大学生发放救助金5.3万元,发放0.4万元资助2名学龄前残疾儿童,为2名残疾人子女申请免收入托费,解决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儿童入园难问题。
创新培训就业模式,提升残疾人就业率。一是实现残疾人群体就业梦想。开展“走访拓岗促就业”活动,以线上摸排+线下走访的形式,走访企业12家,拓展残疾人就业岗位11个。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安置残疾人就业50人,线下推荐残疾人就业4人。开展“物业管理”综合职能技能培训班和“家政服务+手工皂”制作培训班,培训残疾人97名,就业培训完成率100%。二是拓展残疾人群体就业新模式。引进青海悦立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利用龙泰社区残疾人之家开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并为其争取省级辅助性就业资金10万元,组织残疾人从事一次性餐具包装、手工精油皂制作以及报纸、杂志分拣工作。截至目前,安置就业年龄段精神、智力及重度肢体残疾人12名,并签订劳务协议,为残疾人发放劳务报酬,缴纳五险。积极联系爱心企业为辅助性就业基地捐赠爱心善款10万元。对接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为39名残疾人开发就业岗位。三是促进残疾人群体就业稳增收。开展审核认定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及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审核认定单位9534家,按比例联网认证申办系统中辖区应安置单位共9514家,已安置单位150家,已推送税务136家,当前安置登记394人,已安置审核确认389人。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残疾人文体活动质量。一是个性化开展无障碍改造。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制定符合个性需求的无障碍改造实施方案,完成80户困难残疾人无障碍改造工作,群众满意率100%。二是常态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举办“传承文明家风 品读红色家书”亲子阅读大赛、“快乐粽动员开心过端午”残疾人职工群众趣味运动会、“助残日暨助残促就业系列活动周启动仪式”宣传活动、“丹心向党,文化自强”残疾人才艺表演直播等活动15场(次)。举办“倡导助残风尚 构建和谐社会”为题的助残日活动,为20户困难残疾人家庭送上爱心礼包。中秋节期间联合市残联慰问困难残疾人5户、企业2家。持续深入开展“五个一+五进”活动,组织残疾人过集体生日4次、送文艺节目3次、志愿服务12次、进图书馆1次、进电影院4次、进红色教育基地2次,增进社会与残疾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提高全社会的助残意识。
落实基层组建政策,提升基层组织规范化水平。一是关心关爱进基层。举办2023年党建+业务综合能力培训班,对辖区七镇一办的残疾人专职委员进行为期4天的工作培训。制订下发《城中区残疾人联合会专职委员管理办法》(暂行),严格按标准发放35名村(社区)残疾人专项补贴;为35名残疾人专职委员提供免费体检。二是办事效率“再提速”。认真落实省市残联关于残疾人证“最多跑一次”工作要求,优化办证流程,缩短办证时间,全年受理和服务群众共288余人次,办理残疾人证394件,上门为9名特殊困难群众办理残疾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