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中区化,以群众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为目标,构筑中区高质量矛盾纠纷“过滤”体系,全面推行社会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模式,进一步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底板。
健全机制抓住“点”。为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广泛搜集、精准研判、及时预警、快速反应、高效处置机制,“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集受理接待、协同指挥、分流转办、调处化解、跟踪督办、评估反馈为一体,集成多种调解方式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调解,结果及时反馈”模式,设立信访接待、矛盾纠纷调处、公共法律服务、疏导等区域,改变群众反映问题、咨询疑难多头跑的局面。确保人民群众在“中心”能体验到更加专业、规范、便捷、有序的服务。
畅通智慧用好“线”。依托“邻里牵手群”线上平台,创新“全科网格+法律顾问”矛盾纠纷调解模式。33名律师、1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全区61个村(社区)“驻格”,担任法律顾问,并加入“邻里牵手”微信群。通过解答法律咨询、宣传法律知识、参与调解矛盾纠纷等形式,及时为基层社会治理“把脉问诊”,切实将优质的法律资源注入“神经末梢终端”,开启辖区群众家门口“法律管家”新功能。截至目前,村(社区)法律顾问受理法律事项6件,参与纠纷调解62件,起草、审核、修订乡规民约10件,开展法治讲座97场,法治宣传252次,受理法律咨询人数达2600余人(次)。
拓展调解工作“面”。全面推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纵向细化“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职能,引入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等行专性调委会,横向明确公安、政法委、法院、检察院、信访等参与协作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积极动员第三方参与,化“堵”为“疏”,多元化解,实行(村)社区协调、部门联动,做到“应调尽调”,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截至目前,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调解案件117件,调解后实际赔付金额50.9万元。
打造多元联合“体”。以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为抓手,成立城中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驻大十字警务区联络站,驻交警二大队事故处理中队联络站和驻交警二大队法律援助工作站,构建综合事项调解大格局,对民事纠纷、轻微治安案件进行就地化解,事后进行回访,形成矛盾纠纷联合化解常态。同时召开城中区“公调对接”工作推进会,设立北大街、总寨、南滩、南川四个片区“矛盾纠纷调解联络站”,把派出所民警纳入调解员队伍,将110接警、日常走访中发现的非警务类矛盾纠纷推送至“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进行调解,形成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调解委员会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拓宽宣传大舞“台”。坚持把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与推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有机结合。城中区司法局在“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开辟线上“领航法治宣讲间”新阵地,邀请辖区十家律师事务所律师结合典型案例讲解《民法典》《宪法》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用“微视频”演绎“大普法”,营造了中区良好的法治环境。截至目前,共发布普法视频47条,播放量达16000余(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下一步,城中区司法局以推进城中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为契机,全面整合公安、法律援助、行业专业性调委会、信访、综治中心、诉讼服务等各方人员力量,不断完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功能,帮助群众“只进一扇门,可解千家事”,使其成为各类矛盾化解的“指挥所”“终点站”。推动纠纷解决服务从分散到集约、从单一到多元、从现场到“掌上”、从传统到智能,努力为辖区群众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纠纷解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