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党组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转变科学教育观念,搭建多元平台,着力打造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模式,构建完善大科学教育工作新格局,形成效果显著的区域发展实践成果。2024年1月,西宁市城中区被评选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多措并举,科教加码。近年来,为推进学校科普服务功能,推动科普活动常态化开展,城中区教育局党组积极组织区属学校申报科普教育基地、基层科技馆等,成立西宁市城中区科学“探究教学”工作室,研究“探究式教学”的有效路径方法,孵化培育研究成果。以“立足学科本质,落实育人功能”为主题,每年组织区属学校专兼职科学教师开展区级科学课例研讨活动、区级科学教师参与式实验教学培训等系列培训活动,力求以科技教育“一子落”带动区域教育发展“满盘活”。2023年南大街小学成功申报“西宁市基层科技馆”。推动区属学校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将科学教育融入课后服务工作,依托西关街小学“全省科技示范校”的资源优势,重点建设“机器人社团”“3D打印创客社团”以及“航模社团”等具有较强科技特色的课后服务兴趣社团,构建“课上+课后”双重实践体系,拓展科创实践平台。加大校外教学资源供给,城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航模、机器人编程等特色课程,已完成招生百余人。
融合思政,启智润心。城中区教育局党组坚持积极组织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科学家的故事演讲活动”等,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教课程的育人功能,使科教课程与思政课程如车之双轮同向同行,增强协同效应,实现思政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依托“西宁城中教育视频号”进行师生科普视频展播活动,“科学精神进校园活动(教师篇)——讲好科学家的故事”版块,组织科学教师分别录制童第周、竺可桢、钟扬等科学家的故事,讲述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反映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精神进校园活动(学生篇)——科普讲解我能行”版块,组织学生录制“太阳的奥秘”“再问苍穹 向天空进发”“中国天眼”为主题的科普视频,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项目参与,多向赋能。为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拓展科学实践活动,城中区教育局党组组织区属学校成功申报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发起的光谱行动计划(二期)科普项目。项目围绕航海主题,持续和系统性地通过提供科学阅读、科学展览模型、科学家讲座、策划举办校园或区域工程实践竞技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科学活动体验中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学习兴趣和提升科学素养。2023年10月城中区教育局举办教育数字化观摩活动,全省教育系统六百余名教育工作者先后现场观摩区属学校航空航天模型课程、航海模型课程、无人机课程、机器人课程等现代化科教实践中的优秀成果。以全市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暨创新设计大赛、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校园科技节等各级赛事活动为发力点,推动全区中小学科技教育发展,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拓展开放创新大格局。自2022年以来,在全省各类科创赛事中获得一等奖20余个、二等奖10余个、三等奖30余个,5名教师获得优秀科技辅导员等荣誉。
科技教育正当时,借得东风好行船。创新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依靠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依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打牢基础做起,城中区教育局党组奋力夯实基础教育基点,将继续依托科技馆体系科普资源优势,开发项目式课程,设计科学实践活动,服务中小学,提升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切实把全国两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坚定信心、奋力一跳,助力中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