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饮马街街道的各个小区,整洁规范的垃圾分类投放点、色彩鲜明的宣传海报以及志愿者耐心的指导,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自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以来,街道将其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从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入手,通过一系列有温度、有力度的举措,让垃圾分类新时尚深入人心,切实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宣传“入心”,从“要我分”到“我要分”。“一开始觉得麻烦,现在习惯了,看着环境变好,心里也舒坦。”家住文化街社区的居民王阿姨如今是垃圾分类的“积极分子”。这种转变,得益于街道持续不断的立体化宣传。线上,街道利用微信邻里牵手群、社区电子屏等平台,定期推送分类知识;线下,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和志愿者们组成“宣传小分队”,开展“敲门行动”,面对面讲解。此外,街道还通过评选“模范家庭”、“环保达人”等方式,树立身边榜样,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转变。
设施“便民”,从“嫌麻烦”到“真方便”。过去,垃圾投放点设施简陋、位置不便曾是居民反映的焦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街道下大力气优化硬件基础,对原有投放点进行升级改造,加装遮雨棚、拉绳,让居民“愿意走近、方便投放”。同时,根据各小区实际情况,科学布局、足额配齐四分类收集容器,并建立规范的收运体系,确保分类好的垃圾“各得其所”,杜绝“混收混运”,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
机制“长效”,从“独角戏”到“大合唱”。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长效机制的保障。街道建立了“街道-社区-物业-居民”四方联动机制,并组建了专门的督导员伍,在投放高峰时段进行值守和指导。定期开展的联合执法检查,则有效督促了企事业单位和商户落实责任。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各社区形成了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推动垃圾分类从政府的“独角戏”转变为全社会的“大合唱”。
如今,在街道垃圾分类已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自觉行动。小区环境更加整洁优美,资源回收利用率显著提升。这项“为民办实事”的扎实举措,不仅擦亮了街道的生态底色,更奏响了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乐章。下一步饮马街街道将继续聚焦精准投放和习惯养成,久久为功,让垃圾分类的文明新时尚为宜居环境增添更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