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索 引 号:  2022070600012  发文字号:  城中政发〔2022〕34号
 发布机构:  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政府  公文时效: 
 主题分类:  信息公开  发布日期:  2022-09-05
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城中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总寨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

《城中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政府

2022年7月4日

城中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发〔2021〕11号)《青海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青政〔2021〕77号)和《西宁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宁政〔2022〕19号)相关精神,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区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不断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结合中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将体育工作融入“四地”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城市发展活力、提升城市新形象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扎实推进健康中区建设,为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中央活力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均等、赛事活动丰富多元、服务网络覆盖全面、全民健身融合发展。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少于2.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3%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名以上,城乡居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基础设施建设均等。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用好符合条件的公园、街边绿地、城市拆迁改造的“金角银边”,规划建设贴近社区乡村、方便可达的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冰雪运动场、自驾车营地等场地设施。新建居住小区严格落实体育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老旧小区灵活建设满足基本需求的健身设施。改造老旧体育场馆,利用立交桥下、老旧厂房、建筑屋顶等,建设足球场、篮球场、小型运动场等“嵌入式”体育设施。新建或提升改造一批体育公园,稳步提升城乡健身场地设施。推进符合条件的公办学校场地100%免费开放、更多符合条件的社会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少于2.2平方米。

(二)赛事活动丰富多元。在深化全区体育品牌打造基础上,积极培育“一行业一品牌”“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等全民健身品牌。组织开展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职业人群、农民群众、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健身活动,挖掘推广武术、射箭等民族民间特色传统项目。全区每年举办并指导开展全民健身大会、山地自行车赛、冰雪运动、健身操舞、“三大球”等各级各类群众性赛事活动10项(次)以上,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达到7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达33%以上,持续提升体育健身锻炼人数,稳步提高全民健身的参与度。

(三)服务网络覆盖全面。健全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大力培育农村全民健身组织,逐步建立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化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到2025年,健身辅导站点达到50个,国民体质监测站点达到8个,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千名,体育社会组织12个。

(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坚持“大体育观”“大健康观”和“大旅游观”,大力发展“体育+”“+体育”,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健全政府主导的全民健身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强化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发挥多部门协同优势,加强体育与教育、卫生健康、文化旅游、农业农村、科技等领域融合,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体育工作方针和决策部署,发挥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体育部门要加强与发改、城建、自然资源、卫健、教育、财政、税务等部门沟通合作,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二)落实政策保障。把全民健身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推进体育用地、财税补贴等各项政策落地。体育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估。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以政府资金引导扶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有力促进全民健身活动高水平发展。

(三)完善保障要素。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抓好体育行风建设。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厘清举办各类健身活动,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安全责任,健全全民健身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疫情防控机制,加强对各类健身设施安全运行的监管,强化全民健身安全保障。

(四)强化队伍建设。认真实施“人才兴体”和“科技强体”战略,优化体育队伍结构,培养和壮大事业心强、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体育管理和社会体育活动骨干队伍,加强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体育引智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健全全区体育专干配备机制,壮大全民健身人才队伍。

(五)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理念。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人民健康的方针政策,利用融媒体、大数据等手段,全方位、多视角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形成全民健身良好氛围。

本实施计划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附件:城中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重点任务措施及职责分工

附件

城中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重点任务措施及职责分工

一、建设全面覆盖的体育健身设施

(一)打造全民健身示范基地。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围绕便民惠民要求,以建设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中心为核心,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惠民的中小型体育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冰雪运动场等场地设施,逐步打造成门类多样,功能齐全的全民健身示范基地,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区自然资源和林业局、区城乡建设局、各镇办)

(二)打造街道(镇)全民健身示范点。通过“小区+体育” “公园+体育” “街道社区+体育” “乡镇活动中心+体育” “农村文化广场+体育”的模式逐步推进“10分钟体育健身圈”提档升级。建设以全区各街道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的体育活动中心、站点(选择建设1处健身房或乒乓球室或篮球场)。新建一批百姓智慧健身房、健身步道、骑行道、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以及村级体育运动场;在新建社区、绿道、公园、街头小广场以及建筑屋顶、地下空间等区域,配套建设健身路径(站点),构建以示范点为重点、以健身路径(站点)为基础的全民健身设施服务网络。(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区自然资源和林业局、区城乡建设局、各镇办)

(三)借助景点打造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积极打造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强化乡村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推动休闲体育健身的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规划、建设、运营,打造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区自然资源和林业局、区城乡建设局、各涉农镇办)

(四)统筹协调合理布设城乡健身设施。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扩大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统筹协调城乡健身器材布局,促进城乡同步发展。优化健身场地设施投资结构,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健身场地设施管理与维护,坚持建管并举,提高健身场地设施使用率。在资金管理中增加预留后续管理维护资金,加强对器材的管护。(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区自然资源和林业局、区城乡建设局、各镇办)

(五)提升综合体育场馆服务能力。开展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提升行动,完善区级全民健身中心,以坚持公益性质与公共服务为目标,面向群众提供健身服务,通过积极开展大型活动和体育竞赛,丰富人民群众体育生活,发挥体育场馆主体功能。(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各镇办)

(六)持续深化免低收费开放力度。完善各类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优化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管理方式。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加快建设区级体育中心并及时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对接上级主管部门,强化区级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筹集力度,调整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标准。继续推进各类社会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教育部门牵头推进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100%向社会免费开放。鼓励引导城中区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设施逐步开放。(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区教育局、区财政局)

二、举办丰富多元的体育赛事活动

(七)打造地方体育赛事。深化培育文峰碑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美丽乡村跑山赛、全民健身游泳大赛、农民篮球赛等赛事,不断提升体育赛事活动的品牌影响力和办赛水平,主动配合省市各项体育文化旅游活动,协调一体、统筹推动“体育+文化”“体育+旅游”较快发展。持续打造“中区赛事品牌”,通过开展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运动会、校园赛事等为主线的大型示范、小型多样、精品带动的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培育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业余精品赛事。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区教育局、各镇办)

(八)丰富社区体育赛事。加强统筹指导,打造开展系列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打造线上与线下比赛相结合、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城乡联动的“社区运动会”,充分发挥社区体育赛事在激发拼搏精神、促进邻里交往、增强社区认同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强化项目推动和综合保障,激发社区组织协办赛事活动的积极性,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和俱乐部承办社区体育赛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承接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和培训项目。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各镇办)

(九)巩固冰雪体育赛事。依托冰雪场地资源,鼓励发动社会力量举办业余冰雪赛事,着力打造群众性冰雪精品赛事,发展形式多样的冰雪体育健身活动。对接省市冰雪运动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冰雪运动。扩大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冰雪运动培训机构。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各镇办)

(十)培育新兴体育赛事。积极培育新兴运动项目,如手球、冰壶、冰球、花样滑冰、攀岩、轮滑、定向运动、散打、跆拳道、电子竞技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运动项目。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各镇办)

三、发展充满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

(十一)加大体育社会组织服务供给。加快建设体育社会组织,大力倡导体育爱好者、机关、企事业单位组建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通过群众性体育赛事丰富公共体育活动类产品,激发群众体育健身热情,带动全民健身的发展。逐步形成包括机关赛、城乡赛和协会友谊赛组成的赛事体系,使其涵盖的受众面覆盖全区群众,丰富群众体育活动。(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区民政局、各镇办)

(十二)完善体育社会组织保障机制。依法履行对体育社会组织的监督和管理,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制。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和扶持力度,增强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加强体育社会组织治理,完善内部组织架构,提高工作人员能力,使体育社会组织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区民政局)

四、提供专业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

(十三)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等级结构,对接省市体校专业运动队引导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健身俱乐部教练等体育专业人士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搭建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公益志愿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服务。积极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提高指导服务率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区教育局、各镇办)

(十四)完善体质监测制度。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调查制度。进一步完善国民体质测试常态化机制,探索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社区医院等社会资源相结合的运行模式。依托市级覆盖城镇乡村的体质测试平台,开展不同人群的国民体质测试工作,利用体质监测数据库,建立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区卫生健康局、区教育局、各镇办)

五、促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十五)推进“体医康养”融合发展。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实现体育健身与卫生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加强对不同职业人群、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运动促进健康、运动伤病防治、体质健康干预和指导。推进高原运动、高原医学、高原健康等融合发展,加强体育运动指导,倡导“运动是良医”理念。(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区卫生健康局、区教育局、各镇办)

(十六)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突出问题的体育干预和科学普及。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求,建立完善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畅通学校体育办队、运动员参赛渠道。通过学校派驻专业教练员的方式,建立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合作互促机制。通过培养学校现有体育教师成为专业教练员,提高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竞技体育长远发展。深入开展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阳光体育”、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确保青少年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掌握2—3项体育运动技能。(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健康局、各镇办)

(十七)形成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继续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配合推进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普及推广冰雪、山地户外、水上、马拉松、自行车等户外运动项目,打造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各镇办)

(十八)完善全民健身与其他领域融合。探索全民健身与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融合,形成全民健身协调联动大格局。将全民健身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建好市民身边的文体场所,丰富市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将全民健身融入生态建设,在绿化空间、美丽乡村嵌入更多体育元素,让市民在亲近自然中健身休憩、放松身心。(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各镇办)

六、提高全民健身治理水平

(十九)推进依法治体。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反兴奋剂条例》,强化法治意识,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依法履行工作职能,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将体育工作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统筹推进,持续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区司法局、各镇办)

(二十)加强全民健身安全保障。对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加强监管,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责任单位: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各镇办)

主要指标表

主要指标

预期目标

体育锻炼参与

1.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区总人口的70%以上

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区总人口的33%以上

体质健康水平

3.国民体质监测站点达8个,完成年监测任务1000人次以上

4.实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80%以上

5.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达标

体育健身设施

6.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

7.乡镇、村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100%

体育协会组织

8.体育社会组织达到12个

9.健身辅导站点达到50个

10.培养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200名

体育赛事活动

11.每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0项(次)

12.打造地区性赛事活动2项(次)以上

重点项目建设

13.新建区级综合体育中心1个


上一条: 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城中区推进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制度体系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下一条: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城中区全面推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政府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340 (青ICP备19000483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6301030005
网站联系电话:6271091  劳动保障维权电话:6163883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城中区法律援助中心电话:8236019  城中区统计违法举报邮箱:czqtjwf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