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政策全面落地的过程中,城中区坚持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积极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特色文化为依托的劳动教育课程,努力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健全机制,把握劳动教育航向。一是制定《城中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工作实施路径》,深入挖掘、整合辖区特色资源,设计特色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搭建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的有效平台。打造城中区“个、十、百、千、万”劳动教育工程,加快构建全方位支持、全课程融入、全社会参与、全过程评价的劳动教育生态圈,推动劳动教育稳步有效发展。二是组建劳动教育核心团队,通过培训、交流研讨,推动课程教学研究。定期开展“劳动教学设计比赛”“劳动课堂教学展示”等活动,有效落实全区各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上,不断激发教师积极性。
结合实际,拓展劳动教育空间。一是构建“三加二”劳动教育内容结构体系。根据劳动教育的特殊性与时代性,结合城中区劳动教育工作实际,确定主体化推进劳动教育策略,制定“三加二”劳动教育内容结构体系,细化劳动教育内容,探索区域内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渠道和路径,努力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合作、多方联动的劳动教育立体空间格局,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导向。(“三加二”劳动教育内容结构体系具体为“三”代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包括自然与环境、课堂与活动、传统与传承等三个主题,其中自然与环境中包括绿色生态课程和绿色环保课程;课堂与活动中包括以劳树德课程、以劳强体课程、以劳育美课程、以劳创新课程;传统与传承中包含传统节日课程、活动日课程、非物质文化研究课程。“二”代表家庭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体验,包括家庭与生活、实践与体验两个主题,其中家庭与生活包括家务劳动课程和生活技能课程;实践与体验主题包含环保公益劳动课程、社会服务劳动课程、社会体验课程等。)二是“规范+特色”,推动劳动教育地域发展。区属各校结合学校实际,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制定“一校一清单”“一校一特色”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同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参与校园劳动提供实践岗位,形成“人人爱劳动”的良好局面。三是探索教学新模式,推进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课程建设计划,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的劳动教育资源和价值,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渗透到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中,探索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教学模式。成立项目式拓展课程开发团队,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提升健康素养、文化自信、劳动品质,各校实践案例广受好评。如,阳光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将劳动教育纳入全学科课程体系,以中藏医药文化进校园为契机,以劳动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中医药种植劳动教育。观门街小学利用独特资源,将学校“幸福小农场”交由学生自主管理,“幸福小农场”现已成为学生亲近自然、体验生活、收获快乐的一片乐土。华罗庚实验学校西宁分校区别于传统劳动教育注重具体的劳动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将“节气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成一系列有趣的课程,有效推动劳动教育的落实以及红星小学掐丝课程、谢家寨小学纸雕课程、逸夫小学非物质文化课程、观门街小学版画课程等都已成为中区教育品牌,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四是建立特色校园劳动教育基地。以学校劳动为基础,逐步建立成熟的区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校级劳动教育示范点。截至目前,单体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海拔最高的美育集合体——“美林教室”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先后在3所学校设立陶艺工作室且均具备差异化研究方向和教学特点,劳动路小学被命名为“柳湾彩陶文化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西关街小学建成儿童陶瓷印工作室,学生作品已多次在省内外展出。同时,城中区中小学生劳动种植基地、城中区中小学综合素质拓展基地、城中区自然学校正在规划建设中,全力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提供良好条件。
(三)立足实际,探索教育多元评价。建立完善区、校、班分级考评机制,借助信息化2.0平台、城中区智慧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智慧评价,结合劳动内容评价体系,制定“3+2”劳动多元化评价方式(“3”指推动“学生+伙伴”“单位+社区”“老师+家长”等家校社多元评价优化评价手段;“2”指实行对学校、对个人分别制定考评制度),以“规范+特色”为标准,对学校进行诊断与评分,优中择优评选“劳动特色校”“劳动规范校”,并对优秀案例进行区域性推广。开展“劳动技能大赛”等活动,评选“劳动能手”“劳动标兵”“劳动达人”,坚持引领与激发双线并行,促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城中区将继续加强劳动教育发展,把握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内涵,努力构建整合、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扎实推进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一是主题化推进劳动教育。根据劳动教育的特殊性与时代性,多个方面主题式、系统化推进辖区劳动教育发展,做到各主题依托各类特色课程建设支撑,如探索开设自然探索、农耕体验、体验创造、社会调查、生存适应、意志磨炼、自我调适、走近劳模等课程,促使劳动教育有抓手、有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二是创新劳动教育多元评价。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为核心价值取向,着眼于学生在劳动领域的整体发展、终生发展的结构性特征和阶段性特征,优化评价手段、评价内容,将劳动素养评价做实、做细、做活、做亮。三是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劳动教育”的新形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互联网+劳动教育”新模式,将知识生产和科技创造等形态的劳动纳入劳动教育当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热情和信心,彰显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
文章来源:城中区政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