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社局以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急难愁盼”,聚力打造优质人社领域营商环境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决策部署,构建更加“舒心”的就业环境、更加“暖心”的市场环境和更加“安心”的法治环境工作场景,以高质效人社服务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就业创业,打造“舒心”就业环境
围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发挥好公共就业服务作用,构建全方位就业保障体系,帮助劳动者稳就业、促增收。搭好就业“供需桥”。实施“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等9项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依托“直播带岗+现场招聘”方式,开展“乡村招聘大集”“人才夜市”等高密度招聘活动31场,组织1500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4957个,达成意向3598人,不断搭稳就业供需桥梁,实现企业和技能人才的“双向奔赴”。扩大增收“蓄水池”。深化特色零工服务品牌,为灵活就业群体和用人单位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便捷公共就业服务活动45场,注册企业176家,提供岗位1105个,注册求职者2111人,匹配灵活用工订单1.87万单,日均工资达279元,全方位提升零工就业服务品牌在带动就业增收、服务民生需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织密帮扶“安全网”。依托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辖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需求排摸、岗位筹集、供需匹配、能力提升、援助帮扶和职业指导等服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914人,切实提高帮扶实效。
聚焦纾困助企,营造“暖心”市场环境
聚焦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以利企便民为目标,主动对接企业,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解决企业急难愁盼的难题。大力优化经办服务。聚焦人社服务领域高频事项,持续推进“好办”“快办”服务,对7项社保“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和3项就业“打包办”事项进行流程再造、材料精简、时限压缩,累计办理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2.54万人,发放死亡一次性待遇281人1404.11万元,办理打包办事项共38条,实现“一次申请、一窗受理、限时办结”。不断拓宽互联网端、移动端、自助端网办渠道,依托青海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青海人社通APP、电子社保卡实现三险申报、待遇资格认证、失业保险金申领、社保缴费等业务“全程网办”“一网通办”,持续为群众企业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社保服务,累计办理企业申报3.53万件,养老关系跨省转移604件,申领失业金946人。坚持入企走访解难。结合“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团进企业”活动,为南川工业园区14家重点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精准服务,重点掌握企业用工计划、招工进度、缺工工种等信息,依托三级公共服务平台、政务服务大厅电子显示屏及区人社局微信公众号,精准推送岗位信息48期,解决企业用工4289人。支持企业稳岗扩岗。聚力服务市场主体发展,用好就业资金补贴、稳岗补贴等政策杠杆,为4000余家企业降费减负4681.28万元,发放稳岗补贴2357户2146.47万元,社保补贴51人35.12万元。大力实行“企业办公日”延伸服务模式,以“点对点”靠前服务、“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对培训开班申请、操作指南、补贴申领等流程操作进行讲解,鼓励企业自主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共3870人,帮助企业职工提升技能水平、精准就业。
聚焦用工保障,构建“安心”法治环境
以提升仲裁办案质效和服务水平为抓手,充分发挥劳动仲裁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着力为市场主体架起一张“有速度”更“有温情”的营商环境“防护网”。“零距离”上门服务。聚焦基层一线劳动关系“矛盾多发、需求集中”特点,建立仲裁员志愿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青年仲裁员“化身”服务员,将劳动法律法规政策送进辖区中小企业30次,服务企业168余家,累计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现场答疑650人次,帮助企业诊断劳动用工中存在的问题,助推企业规范用工。“零缺位”多元调处。聚焦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关系复杂、纠纷多元”现状,依托“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调解工作室”“劳动纠纷领域诉源治理‘安薪’联合工作室”“劳动纠纷调解室”,创新“人社+N”联调模式,协同法院、司法局、总工会等部门靠前服务,调解1149件,切实提高劳动争议案件联动化解效能,有效维护劳动关系双方权益。“减时限”精准惠民。持续发挥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作用,积极推行“案前调解+速裁”办案模式,简化办案流程,实行容缺受理,全流程优先调解、要素式庭审缩短审理周期,实现快速处理农民工争议案件109起,涉及619人941.12万元,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